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类区系调查及宿主动物染带关系监测分析
尹小平,叶志辉,骄娃,马东虎,张江国,阿布都·扎伊尔
摘要1499)      PDF (962KB)(963)   

目的 查清口岸地区蜱类本底种群构成、分布特点及与宿主的寄生关系,监测蜱类跨界动态信息,为识别外来物种、传疫情况提供基础科学依据。方法 2008年1-12月主要在口岸地区鼠疫监测点范围内,用人工诱捕法、布旗法,在家畜、家禽、野生动物、小型哺乳动物、洞穴中采集蜱类,将优势种群进行病原体监测。结果 经一年的调查,采集蜱类1科5属8 种1780 只,其中包括进口牛皮中采集的334只蜱。优势种为亚洲璃眼蜱,占78.8%。该蜱除城区外在各监测点均有分布,也是寄生在家畜、小型哺乳动物体表的重要种类。常见种有银盾革蜱、残缘璃眼蜱、盾糙璃眼蜱、短垫血蜱,前3种是寄生在牛、羊、马、骆驼等体表的常见种,后1种是寄生在虎鼬、大耳猬等野生小型动物的常见种。稀有种有雷氏硬蜱、血红扇头蜱,常寄生在狼体表、鼠洞等。罕见种为短小扇头蜱。在进口牛皮中采集蜱类334只。结论 经过一年的调查,初步查清了口岸地区蜱类媒介本底的种群构成、分布数量、季节消长及与宿主的染带关系,进口牛皮染蜱的动态信息,为防治疫病疫情、蜱类媒介的传入传出打下了基础。

2010, 21 (4): 375-377.
2008年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特征分析
尹小平1,叶志辉1,骄娃1,马东虎1,郭刚1,阿布都·扎伊尔2
摘要1274)      PDF (480KB)(868)   

目的 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近况及疫情动态变化,为预警、预报、防控提供新的信息。方法 在口岸城区、郊区、野外15个不同生境监测点布夹、布笼捕鼠,探洞、采集体外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,取血、脏器用微量法进行鼠疫F1抗体、抗原检测,对阳性结果用试管法复判。结果 2008年在口岸地区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目6科10属13种599只,年平均捕获率2.8%,其中城区捕获率为0.5%,郊区2.1%,野外4.6%;小家鼠为城区优势种,大沙鼠为郊区、野外的优势鼠种。采集蚤类6科12属17种6050匹,臀突客蚤为优势蚤种。采集蜱类 238只,螨类23只。血清学检测F1抗体873份,抗原548份。从入境交通工具中查到夹带的啮齿动物4批、犬类尸体1批、蜱类3批338只。结论 2008年口岸城区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。大沙鼠在郊区、野外均为优势种,臀突客蚤为主要传播媒介,预示大沙鼠鼠间疫情没有停息,入境交通工具夹带媒介生物种类多,存在传疫风险。

2010, 21 (2): 134-137.
臀突客蚤的生活史及其叮吸人血试验
尹小平1,叶志辉1,叶瑞玉2,骄娃1,马东虎1
摘要1083)      PDF (814KB)(1049)   

目的 观察新疆大沙鼠鼠疫媒介蚤臀突客蚤(Xenopsylla minax Jordan,1926)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周期及该蚤是否能吸食人血。方法 将采自新疆托里县玛依勒山谷地大沙鼠体的臀突客蚤养于小白鼠体。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,在18~24 ℃,70%~90% RH条件下饲养观察。用羽化1~3 d的空腹子1代成虫在4人前臂及脚踝皮肤上做叮人吸血试验。结果 卵期10~11 d,幼虫期18~19 d,蛹期10~12 d,孕卵期2~3 d。从成虫产卵到子1代成虫产卵共经历40~45 d。34匹受试蚤(15♂♂,19♀♀)中有18♀♀吸人血,15♂♂和1♀不吸人血。结论 臀突客蚤在上述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历经40~45 d。子1代雌性成虫几乎均能吸食人血,而雄性则未见吸食人血。

2010, 21 (1): 61-62,74.
新疆不等单蚤生活史的实验室观察
尹小平1,叶志辉1,叶瑞玉2,马东虎1,于心2
摘要1225)      PDF (300KB)(1000)   

【摘要】 目的 观察新疆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活史。方法 将采自乌鲁木齐市褐家鼠体的不等单蚤(6♂♂、7♀♀)在实验室内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进行人工饲养,在室温24~26 ℃、RH 80%~90%条件下,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观察生活史。结果 不等单蚤卵期4 d,幼虫期8~10 d,蛹期5~8 d,孕卵期3 d,故从成虫产卵到子代成虫产卵共经历20~25 d 。结论 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(一个世代)需20~25 d,与以往报道结果基本相似,但观察到了孕卵期。

2009, 20 (5): 445-446.